• 高考资讯
  • 高考专业
  • 志愿填报
  • 高考政策
  • 大学排名
  • 大学就业
  • 留学资讯
  • 自考
  • 问答
  • 中国海洋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最新:附第五轮abc类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时间:2024-04-30 16:51:32 来源:精英考试网 作者:kokkuri

    最近网传有中国海洋大学的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以下为小编整理的中国海洋大学最新学科评估结果,可供大家参考。

    中国海洋大学学科评估结果最新:附第五轮abc类学科评估结果排名


    中国海洋大学学科评估结果【第五轮】(仅供参考)

    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中国海洋大学评估结果(预测)为:学校的海洋科学、水产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为A+


    中国海洋大学学科评估结果【第四轮】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海洋大学共有31门学科入选上榜,具体为:

    A+类学科有:海洋科学、水产;

    B+类学科有: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

    B类学科有:应用经济学、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软件工程、工商管理;

    C+类学科有: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

    C类学科有: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C-类学科有:物理学、地质学、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评估结果表格形式如下所示:

    序号学校名称评估结果学科名称
    1中国海洋大学A+海洋科学
    2中国海洋大学水产
    3中国海洋大学B+生物学
    4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
    5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6中国海洋大学药学
    7中国海洋大学B应用经济学
    8中国海洋大学法学
    9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文学
    10中国海洋大学生态学
    11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2中国海洋大学水利工程
    13中国海洋大学软件工程
    14中国海洋大学工商管理
    15中国海洋大学C+数学
    16中国海洋大学地理学
    17中国海洋大学大气科学
    18中国海洋大学农林经济管理
    19中国海洋大学公共管理
    20中国海洋大学C政治学
    21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22中国海洋大学化学
    23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24中国海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
    25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26中国海洋大学C-物理学
    27中国海洋大学地质学
    28中国海洋大学光学工程
    29中国海洋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
    30中国海洋大学土木工程
    31中国海洋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注: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开展的整体水平评估。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评估结果按“分档”方式呈现,按“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中国海洋大学全国排名

    据软科2022大学排名:中国海洋大学排在全国第57名;

    据校友会2022大学排名:中国海洋大学排在全国第38名;

    据武书连2022大学排名:中国海洋大学排在全国第77名;

    据金平果2022大学排名:中国海洋大学排在全国第61名。


    中国海洋大学简介

    中国海洋大学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是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学科门类齐全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建于1924年,历经私立青岛大学、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等办学时期,于1959年发展成为山东海洋学院,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3所重点综合性大学之一,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2002年更名为中国海洋大学。


    学校有崂山校区、鱼山校区和浮山校区3个校区,占地2400余亩,在建设西海岸校区。设有21个学院和1个基础教学中心,开设本科专业83个。有在校生32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3000余人、博士研究生2600余人、外国留学生500余人。教职工3896人,其中专任教师2009人,博士生导师505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3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6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以实际情况为准!

    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